山河同悲哀國士!5月22日13時07分,中國工程院院士、“共和國勛章”獲得者、“雜交水稻之父”袁隆平在湖南長沙逝世,享年91歲。他是中國的脊梁,他是民族的驕傲,他是時代的先鋒,他也是全體中國人學習的榜樣。袁老的去世,是人類社會的一大損失。我們應該怎樣去緬懷紀念這位造福整個世界的“當代神農”呢?
作為青少年學生,紀念袁老的最佳方式首先應該是不浪費糧食。據統計,中國人在餐桌上浪費的糧食,一年高達2000億元,被倒掉的糧食足夠2億人一年的口糧。2020年8月11日,習近平總書記作出重要指示強調,堅決制止餐飲浪費行為,切實培養節約習慣,在全社會營造浪費可恥節約為榮的氛圍。今年4月29日,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八次會議表決通過《中華人民共和國反食品浪費法》,自公布之日起施行。廣大青少年學生是不是已經養成不浪費糧食的習慣呢?恐怕未必人人都能做得到吧。袁老一生兢兢業業,把所有的心血都用在“讓天下人都吃飽飯”的事業上,我們每一位青少年學生都應該從小就懂得一個道理——“一粥一飯,當思來之不易”。如果大家都能夠自覺地杜絕浪費糧食,袁老在天之靈應該會感到欣慰。
此外,紀念袁老最好的方式,是繼承他探索科技前沿、勇攀科技高峰的精神。他致力于雜交水稻技術的研究、應用與推廣,發明“三系法”秈型雜交水稻,成功研究出“兩系法”雜交水稻,創建了超級雜交稻技術體系……累累碩果背后,一定克服了常人無法想象的困難,但正因為敢于創造,勇于實驗,堅持不懈,袁老才不斷取得新的突破與成就。我們國家在科技領域已經取得了許多走在世界前列的創新成果,但也依然存在不少“卡脖子”問題亟待攻關解決。廣大青少年學生要繼承袁老的探索攻堅精神,成為未來“科技強國”的生力軍和接班人。
作為青少年學生,我們還要學習袁老腳踏實地的科研精神。即使年屆高齡,功成名就,榮膺中國工程院院士,獲授共和國勛章,袁老依然堅持光腳下田,堅持實事求是,堅持把科研論文寫在堅實的大地上。很多青少年學生喜歡立大志,這本身是好的。但是很容易流于好高騖遠,言過于頂的同時,落下眼高手低的毛病。須知再宏大的志向,也要靠腳踏實地的努力一步一步去實現,這一點,袁老給我們做了最好的榜樣。我們青少年學生向袁老學習,一定要踏踏實實研究真問題,探索真學問,唯有如此,才對得起袁老為我們科研攻關生產的糧食。
我們需要向袁老學習的精神還有很多很多,他像一座豐碑,令人高山仰止。繼承袁老的優秀品質和偉大精神,才是對他最好的紀念!